在新疆的集市上,总能看到几个高鼻深目的身影。他们操着带东北口音的普通话讨价还价,转身又用俄语哼起《喀秋莎》。这群"长得像外国人"的乡亲,正是我国56个民族里最特别的俄罗斯族。
三百多年前的黑龙江边,老张家收留了逃难的安德烈一家。沙俄的征兵官像催命鬼似的到处抓壮丁,这些金发碧眼的邻居拖家带口往南跑。"来都来了,搭把手呗!"东北老乡的实在劲儿,让这些异乡人扎下了根。他们带来的缝纫机成了屯子里的稀罕物,大鼻子老伊万修的座钟比县太爷家的还准。
要说这群"洋老乡"最露脸的时候,还得数抗战那年月。1933年迪化城里,归化军的马蹄声踏得震天响。这支由白俄难民组成的骑兵队,穿着改小的军装显得格外滑稽,可打起仗来个个都是拼命三郎。有个叫瓦西里的机枪手,在达坂城顶着炮火唱俄语版《义勇军进行曲》,子弹打光了抡起酒瓶子就往山下砸。
哈尔滨姑娘娜塔莎至今记得,她爷爷总把勋章擦得锃亮。"当年打小日本,咱们俄罗斯族可没给中国丢人。"老爷子当侦察兵那会儿,凭着白皮肤蓝眼睛混进日军营地,偷出来的情报救了一整支游击队。后来在塔城开修车铺,街坊都爱听他吹牛:"小鬼子坦克的螺丝往哪拧,我比他们工程师还门儿清!"
如今在额尔古纳河畔,中俄混血的柳芭大婶开着列巴房。她烤的面包掺了内蒙古黄油,包饺子的手艺比本地人还溜。清明节带着儿女上坟时,既按东正教仪式画十字,也学着烧纸钱。"死鬼老马特维最爱喝二锅头。"她往墓碑前洒酒的动作,活像个地道的河北老太太。
内蒙古大学的斯维塔老师正在整理俄罗斯族民歌,发现调子里藏着山西梆子的韵味。"咱们的婚礼可有意思了。"她笑着比划,"新郎穿长袍马褂,新娘戴俄式头纱,拜完天地还要围着圣像转三圈。"去年非遗展演上,这群"洋亲戚"表演的筷子舞把外国游客都看傻了。
北京胡同里的谢尔盖开了二十年修表铺,街坊都管他叫"老谢"。有次给故宫修自鸣钟,老师傅们瞧他熟练地用锉刀调整齿轮,打趣道:"您这手艺是祖传的俄国秘方吧?"老谢一乐:"哪啊!我太爷爷在奉天学的徒,正经的东北匠人路子。"
在满洲里口岸,中俄混血的边检员小娜每天要查验上百本护照。金发碧眼的俄罗斯游客常把她当老乡,张嘴就飙俄语。"同志,请说普通话。"她指着制服上的国旗徽章,眼角笑出细细的皱纹,"咱们可是正儿八经的中国公务员。"
呼伦贝尔草原上的牧马人彼得,能同时用蒙语和俄语吆喝牲口。他家蒙古包挂着毛主席像和圣尼古拉画像,奶茶锅里煮着罗宋汤。去年那达慕大会上,他骑着改良的顿河马夺冠,领奖时用汉语喊"祖国万岁",台下掌声比马蹄声还响。
这些蓝眼睛的中国人,就像黑土地里长出的白桦树。根扎在华夏沃土,枝叶向着欧亚大陆延伸。乌鲁木齐的俄罗斯族博物馆里,陈列着锈迹斑斑的军用水壶和泛黄的立功证书。讲解员叶莲娜总爱指着墙上的老照片说:"瞧,我外公穿着八路军装多精神,他们那代人管中国叫'第二故乡',到我们这儿,早就是唯一的家乡了。"
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,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。如有侵权投诉,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。小编写文不易,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,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,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。
配资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