此联出自晚唐诗人罗隐所作《筹笔驿》。罗隐(833-909)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,其诗作多针砭时弊,语言犀利。这首诗是他在途经筹笔驿(今四川广元,相传诸葛亮曾在此筹划北伐)时,借古讽今的怀古诗作。全诗通过追忆诸葛亮北伐的功败垂成,暗含对唐末藩镇割据、朝政衰微的批判。
"时来天地皆同力"
时:指历史进程中的关键机遇期,如诸葛亮隆中对策后遇到的天下三分之势。
天地皆同力:以拟人化手法描绘自然力量的协同,暗喻当运势降临,连山川地理、气候物候都会成为助力。例如赤壁之战中的东南风,既是自然现象,也被视为天命所归的象征。
深层意象:通过"天地"的宏大视角,强化时运对个体命运的支配力,突破传统"天时地利人和"的单一维度。
展开剩余72%"运去英雄不自由"
运:特指时代赋予的机遇窗口,非个人能持久掌控。如诸葛亮五丈原陨落后的蜀汉衰微。
不自由:双重含义——既指英雄受制于客观条件限制,也暗示主观意志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力感。
修辞创新:用"自由"这一现代性概念转译古代命运观,凸显个体在时代变迁中的被动性。
诸葛亮北伐的悖论:诗句暗合《后出师表》"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"的悲壮。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失败,恰是"时来"与"运去"的典型案例——隆中对的战略机遇(时来)与荆州失守后的困局(运去)形成强烈对比。
道家辩证法的渗透:老子"祸兮福所倚"的转化观在此诗中具象化为时运的钟摆效应,英雄的成败被置于更大的历史循环体系中审视。
唐代科举制度的镜像:罗隐本人应试十二次皆不第,诗句实为对"寒士难出头"社会现实的控诉。科举制度的僵化(运去)使才学之士沦为时代弃儿,与诸葛亮空有奇谋却难挽狂澜形成跨时空呼应。
创业维艰的启示:在互联网行业,雷军"站在风口上,猪都能飞起来"的论断恰是"时来天地同力"的通俗注解。但当行业红利消退(运去),即便如ofo这样的独角兽也会迅速陨落。
个人成长的辩证法:诗句提醒当代人既要把握机遇期(如高考、职业转型关键点),也需培养"运去"时的韧性。日本"经营之圣"稻盛和夫提出的"萧条中的飞跃"理论,正是对"英雄不自由"困境的积极回应。
国际关系隐喻:在全球化退潮期,某些国家试图重现往日辉煌却屡屡受挫,恰似"运去英雄不自由"的现代政治写照。
对仗工巧中的悖论美:"天地"与"英雄"的宏微对比,"同力"与"不自由"的语义冲突,构成张力十足的哲学命题。这种矛盾修辞法比传统对仗更具思想深度。
怀古诗的突破:突破了杜甫"出师未捷身先死"的单纯惋惜,将个体悲剧升华为对历史规律的探索,开创了咏史诗的新境界。
语言陌生化处理:"皆同力""不自由"等非常规搭配,迫使读者重新审视熟语,这种语言创新比同时代诗人更接近现代诗学理念。
此联之所以穿越千年仍具生命力,正在于它精准捕捉了人类共通的命运困境:在时代巨轮面前,个人既是驾驭者又是被碾压者。罗隐以诗人的敏感与哲人的深邃,将这种张力凝固为永恒的文学镜像。
发布于:福建省配资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